钰良笑着点点头,略略放松了一些道:“这是今年北平刚刚出的新书,我想着,你可能会喜欢!”
果然,打开匣子看见里头的书,吴小桐露出一脸的惊喜来。
匣子里装了两本书,一本《北地游记》,讲的是这个时代东北、草原的风土民情;一本是《齐宁本草志》,乃是齐宁朝廷组织汇编的一本本草专业书籍;两本书下边还有厚厚的一沓小册子,封面上首两个大字的标题《邸抄》!
“哎呀,这可是好东西!”吴小桐随手将两本新书丢到一旁,欢欢喜喜拿了一份邸抄看起来。
这份邸抄很旧了,已经小半年了,去年冬至时的邸抄。吴小桐平日里也看邸抄,是徐褚弄回来的南齐朝廷发的。这里说明一下,齐宁和大齐南北并立日久,仿佛已经得到了天下之人的默认,为了区分,分别称之为北宁、南齐。
南齐的邸抄吴小桐几乎每一期都看的,但是上头几乎没什么新意,除了歌功颂德,就是满篇空话。这一份北宁的邸抄,又是冬至日的邸抄拿在手中,吴小桐心里也是这般想的,这种大节庆,自然歌功颂德、宣扬帝王的文功武治。但看下却大大出乎了吴小桐的预料。这份邸抄开篇居然就是一份冬日救济粮米发放的例行清单,辽省下拨白银五万两,粮米五万石,各府各县分别用了多少,损耗多少,还欠缺多少……账目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接下来,各地秋闱的成绩通报,应该也是分批公报的,这一次通报的是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前十名,考中考生的姓名、籍贯、出身、分数。在邸抄后边还附了两省前三名的文章。居然不同于南齐的经文考试,反而很务实地论述为何为官要自请?文章之后,还有个小小的附加题,竟然是关于田亩的分类和出产。后一VC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子只需答出本地作物的出产数即可。而两省的前三名不但文章写得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用词准确干练,后边的实务题回答的也是极好的。其中陕西省的第三名回答的有些取巧,所出回答了一个谷类两石余,回答的不够详细,没有按土地分类厚薄答出产量,却答了一等粟米每石九百八十文,二等谷米六百文,秕谷只有二百四十文。估计这位学子不熟稼穑,却了解些民生,这么答上也不算不通实务,加上文章写的着实不错,被考官选为第三名。
再接下来,还有各省的税收秋赋,各省的人口户籍,还有各部的实务通告、人事变更……一份邸报下来,竟是通篇都没有歌功颂德的文字,都是各种实务……
这让吴小桐大受感触。且不说这个朝廷的性质,只说看其这般务实,就比空谈泛滥、阿谀成风南齐朝廷更有前途。
拿着这份邸抄,吴小桐禁不住有些怔忡,若照此发展下去,终有一日,北宁将会取代南齐,一统天下。
“小桐?”钰良看她怔怔地半天,忍不住轻声呼唤。
吴小桐回过神来,吐出一口气,笑道:“这篇邸抄与大齐颇有不同,我一时看的有些出神了。钰良哥哥这几本书都是极好的,我很喜欢,谢谢你上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