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到尘埃里
——那诗,那诗人
这是公元712年的一天。
这天怎么了?从自然的一年365天来说,这天没有怎么着。但从历史文化的脉络来追溯的话,这天可是非同寻常。
这天,一个婴儿诞生了。
你可能说了,一个婴儿出生,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样吧,假设我在举着一部手机,在做抖音直播,你慢慢看下去可否?
这个婴儿的祖父叫杜审言,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你可能问了,你不说婴儿的父亲怎么回事,怎么偏偏说他的祖父?
那就说说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叫杜闲,是位官员。其他的没什么可说的。
之所以先说他的祖父是位诗人,这和这个婴儿继承的遗传基因有着直接的关系。后来这个婴儿也成了一位大诗人,没办法,基因好啊!
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进士,官拜修文馆直学士,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是密友。杜甫的父亲杜闲官拜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的母亲的家世也不简单,杜甫外祖母是李世民的孙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
但是,这个小孩小时候也和其他小孩一样,贪玩,到处乱窜,根本静不下来读书。
这个小孩才几岁,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在外地做官,这样他的教育成了问题。
顽童五六岁了,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诗人爷爷生气了,着急啊!
诗人爷爷开始对孙子严加管教了。
小孩的姑姑在洛阳,姑姑识文断字有文化、懂教育,小孩被送到姑姑家。
小孩七岁了,竟能写诗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凤凰,可惜,这首诗失传了。
真是可惜。
后来,他在《壮游》诗中回忆自己的写诗经历: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意思是七岁时就情思豪壮,开始写诗就讴歌具有凤凰品质的德才高尚的人。
全文如下:
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这个年龄的小孩能写诗的还有骆宾王:
咏鹅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还有黄庭坚: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算尽不如君。
李贺更是不得了: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②,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④程课⑤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者。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①皇甫湜(shí):当时著名文人。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奚奴:童仆。④牵合:牵强符合。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译文:
李贺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 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言归正传,还是说我们刚才的那个小孩,突然有一种当时的流行病降临到他和表弟两个人的身上,姑姑四处奔走去找草药。
但是,找来的草药只能救活一个人,是救儿子还是侄子?姑姑面临两难选择。姑姑挥泪救下了侄子。
这个孩子从小就“忧国忧民”,淘气时也表现出“奉献”精神。他们偷偷跑到人家院子里打枣子吃,每次都是他爬到树上把枣子,别人在树下捡枣子吃。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注释
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当时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那时还是这样天真。
犊:小牛。健:即指下二句。
少行立:走和站的时候少,是说身体衰了。
强:读上声。强将笑语:犹强为笑语,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说不出的苦处。真是:“声中有泪,泪下无声”。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依旧:二字痛心,尽管百般将就,却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穷得只有四壁。
此句是说老妻看见我这样愁眉不展也面有忧色。
古时庖厨之门在东。这二句写出小儿的稚气,也写出了杜甫的慈祥和悲哀。他自己早说过:“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也正是这种主活实践,使杜甫对人民能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同情。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他6岁时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公孙大娘的劲舞在当时当地那算的上是人们最喜欢的舞蹈。小小的他也是公孙大娘粉丝。直到他的晚年仍念念不忘: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释:
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伎。公孙是其姓,大娘是对年长妇人的敬称。弟子:徒弟,学生;公孙大娘弟子,即序中所说的李十二娘。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舞者为女子,作男子戎装,空手而舞。表现出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武健精神。今有人考证谓执剑而舞。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大历二年,即年。
别驾:官名,州刺史的佐吏。又唐代都督府属官也有别驾。元持,人名,生平不详。临颍,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颖县西北。临颍是李十二娘籍贯。
壮:用作动词,有赞赏、钦佩之意。蔚跂(qí),光彩焕发、姿态矫健的样子。
问其所师:问她的技艺是跟谁所学。师,学习。
开元五载:即公元年。载,年。
童稚:年幼。开元五年杜甫岁。
郾(yǎn)城:县名,即今河南省郾城县。公孙氏,即公孙大娘。剑器浑脱,把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舞蹈。浑脱,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健舞。
浏漓(lí)顿挫:流利畅酣而又曲折有致。浏漓,流利飘逸的样子。顿挫,形容舞蹈跌宕起伏,回旋曲折。
独出:特出,超群出众。冠时:在当时数第一。
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指供奉宫廷的歌舞女艺人。高头,犹如说“前头”,指在皇帝跟前。宜春,即宜春院。宜春院与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内教授歌舞的处所。伎坊,也称教坊,是教练歌舞的机构。内人,宫中的女伎,也称“前头人”。
洎(jì):及。外供奉舞女,与内人相对而言,指不居宫中,随时应诏入宫表演的歌舞艺伎。一本无“舞女”二字。
晓:通晓。
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的尊号,开元二十七年(739)群臣所上。
初:初年。
玉貌:美自如玉的容貌。锦衣:华美彩色的服饰。况,何况。余,我。白首,白头,指年老。
兹:这个。匪,同“非”,不是。盛颜,指年轻时的容貌。
辨:明白,弄清楚。由来,指李十二娘舞艺的师承渊源。波澜,比喻事物的起伏变化,这里泛指舞蹈的意态节奏等艺术风格。莫二,没有两样。
慷慨:情绪激昂,心情激动。
昔者:从前。
数:屡次,多次。尝:曾经。西河剑器:剑器舞的一种。
豪荡感激:指书法意态飞动,饱含着激情。感激,激动。
即公孙可知矣:那么公孙大娘舞蹈艺术的高妙便可想而知了。即,则,那么。
佳人:美人。
动四方:轰动四方。
观者如山:形容观看的人多。色沮丧,指圈震惊而失色。
之:指公孙大娘的舞蹈。低昂,一起一伏。表示震动。一说,低昂是偏义复词,取其“低”义。
耀:闪烁的样子。后羿射九日,上古神话,在尧统治天下的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庄稼草木都晒枯焦了,尧就派后羿去射日,结果射落了其中的九个。
矫:矫捷,形容动作有力而敏捷。帝,天神。骖,驾在车两旁的马,这里用作动词;骖龙,犹言驾着龙。
来:指开场。剑器舞主要以鼓伴奏,舞前鼓乐喧阗,形成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鼓声一落,舞者登场,所以说“雷霆收震怒”。震怒,盛怒,大怒。
罢:结束,指收场。凝,凝聚,凝固,形容舞蹈结束时静止不动。
绛唇:大红的嘴唇,这里指青年时代的公孙大娘。
珠袖:饰有珍珠的衣袖,借指公孙大娘的舞姿。
寂寞:无声无息,两寂寞,是说人舞俱亡。
传:继承。
芬芳:香气,这里比喻舞艺美妙,不同凡俗。
临颖美人:指李十二娘。
白帝:即白帝城。故址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城东白帝山上),这里指夔州城。
神扬扬:神彩飞扬。
既有以:即序文中所说“既辨其由来”之意。
以:因由,原委。
时:时局。
事:指往事,即下文所言之事。
惋伤:怅恨悲伤。
先帝:指已故的唐玄宗。
八千人:人多,不一定是确数。
初:当初。
五十年间:自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到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夔州见李十二娘舞剑器而写此诗,其间正好是五十年。
风尘:比喻战乱。
澒(hòng)洞,弥漫无际。
昏:昏暗,比喻国运衰退。
王室:指朝廷。
老夫:杜甫自指。不知其所往,不知道往哪里去,形容心情迷惘。
茧:通“研”,指脚掌因磨擦而生的厚皮,这里用作动词。
转:倒,反。
疾:快。
看到这里,你一定知道我说的谁了吧?
对!就是他,杜甫。
看这少年,哪像是后来的老气横秋的老杜啊?
到底是什么让如此鲜活的少年磨炼成另一种的性格呢?
20岁时,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吴越之行。
23岁时,杜甫去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以失败而告终。
科考失利,短暂的失落自然会有,但那时的他毕竟还很年轻,不会几次打击就失魂若魄灰心丧气。
这都不是事。
有诗为证: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总有一天我会登上最高处,俯视一切,众生皆小。
口气大不大。
这哪像是老杜?
这就是杜甫的境界!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引申含义:孔子的儒学思想在笼罩着齐鲁大地,连绵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这首诗是写境界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预示着他将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接下来,他的“朋友圈”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
公元744年的一天,唐朝的两颗巨星相遇。
巨星李白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与杜甫相遇。李白比杜甫大11岁,他们相遇时,李白已经是鼎鼎大名了,而杜甫都33岁了,还是个流浪诗人,当时还默默无闻。但是,无论如何两位诗人的相遇,可算是命运的眷顾。特别是对杜甫来说,能见到闻名大唐的李白,一定欣喜若狂。
这一次会面,一定会给杜甫带来深刻的印象。诗人在一起,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场景啊!
可是,相聚总是感觉是短暂的,分别的时刻总是还要到来的。
分别四年后,两人再一次相聚,这次相聚,两位诗人的友谊更为深厚了: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后世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是这样形容二人的相遇的:“该品三通话角,燃三天鞭炮,大书特书。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个人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譬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不知道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家的祥瑞。”
说来奇怪,李白是从长安而来的,而杜甫却将奔赴长安了。
天宝六年(747),杜甫参加考试,结果无果,不仅仅是他无果,所有的考生都无果。
怎么回事?
原来,这是李林甫为了显示唐玄宗的圣明,导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接下来,杜甫何去何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
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
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
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
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注释:
纨绔:指富贵子弟。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
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
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
十三载:从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
旅食:寄食。
京华:京师,指长安。
主上:指唐玄宗。
顷:不久前。
见征:被征召。
歘然:忽然。
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
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
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
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
难甘:难以甘心忍受。
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怏怏:气愤不平。
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
去秦:离开长安。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
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白鸥:诗人自比。
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
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无情的现实,给杜甫无数的打击。
迷茫。
迷茫。
天宝十年(751)正月,唐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提前献上《三大礼赋》,玄宗看后,大赞。命他待在集贤院,等待分配。
于是,他乖乖地等。
等啊等,等啊等。
结果,又是一场空。
他又一次被捉弄了。
始作俑者还是那个李林甫。
无冤无仇的,李林甫怎么总是和杜甫过不去?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的官职,这个官职很小很小,杜甫实在无法接受。
于是,朝廷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还是一个很小的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
怎么办?
杜甫想啊想,心里那个矛盾啊,心里那个别扭啊!
但杜甫这次接受了,原因只有一个:无奈。
因为,杜甫此时已有44岁了,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他一点不过分,一家老小好几张嘴在等着他,他必须有所担当了。
但是,晚了。
当他领到第一份工资赶回家中时,听到的却是妻子凄厉的哭声。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自己的小儿子,在家里饿死了。
眼前的景象,使他心如刀绞,那撕心裂肺的痛,给杜甫多么沉重的打击。
联想到自己见到的很多和自己家一样的惨状,他悲愤地喊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接下来,安史之乱爆发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战乱中,他忧心忡忡: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看在在诗人的眼里,痛在诗人的心里。
公元759年,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亲眼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抓丁。
更:岂。
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绝短小:极矮小。
王城:指东都洛阳。
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河水。
眼枯:哭干眼泪。
天地:暗喻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指唐朝的败兵。
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壕:城下之池。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爱护。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注释
逾:越过
啼:放声哭
致:表达
戍:防守边疆
附书至:捎信回来
室:家
一何:多么
且:姑且
存者:活着的人
惟:只
衰:衰老
归:回去
应:应征
绝:消失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注释
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要:同“邀”,邀请。
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哥舒:即哥舒翰。
新婚别
莬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注释
莬丝:即莬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莬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无乃:岂不是。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苍黄:犹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事戎行:从军打仗。
久致:很久以前都已经制成。
襦:短袄,裳:下衣。
不复施:不再穿。
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错迕(wǔ):差错,不如意。
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p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注释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园庐但蒿藜中的“但”是只有的意思,这句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鞞(pí),古同“鼙”,鼓名。
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齐:齐同。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释
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垂老:将老。
焉用:犹哪用。
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投杖:扔掉拐杖。
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上官:指地方官吏。
岁暮:年底。
孰知:即熟知,深知。
加餐:多进饮食。
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壁:壁垒。
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势异:形势不同。
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竟:终。
被冈峦:布满山冈。
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屋。
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
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引起祸患的史朝义自缢而死,安史之乱在历时8年之久后,终于结束。
得到这个大好消息,诗人欣喜若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后诗人一路漂泊,从成都到嘉州、渝州、云安……公元766年,杜甫定居夔州,在这里,留下了《秋兴八首》《登高》等大量名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这首被誉为杜甫“七律之冠”。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在路上,他写道: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他一路漂泊,飘零至江南。
一天,歌声飘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江上赠李龟年》(王维)
杜甫走近一看,原是李龟年。
很久之前,也是在一个落花时节,杜甫和李龟年初遇。
而此时两人都是满面沧桑的老人了。
相见不如怀念。
感叹之余,杜甫写道: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落花时节”,一是指,一个由原来玄宗身边的乐师,变成了现在以卖艺为生的艺人,一个由原来出入宫廷的才子,变成了四处漂泊的流浪之人。都成落魄之人。二是指,风华倜傥,书生意气已不再,现在年岁已高,都是暮年之人。三是指,家已亡,国已破,国家已从昌盛走到没落时候。诗人借用“落花时节”来对应“江南好风景”,把兴旺与衰落体现出来。诗人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时,同时也感叹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杜甫用的诗歌艺术手法称之为“缩影法”。皇朝盛衰,个人命运,被浓缩为几个名物词语,感情被尽量地隐藏了起来。
当年暮秋,杜甫病死。
叶嘉莹先生说:“一个人关心面越广,他作品的生命就越丰富、越博大、越深厚。”叶嘉莹是这样评价杜甫的:杜甫是可以集大成的天才,生在可以集大成的时代,有可以集大成的才能和容量,这当然是他的幸运,可是他也遭遇到了不幸,因为当时的唐朝处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国家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正是因为杜甫生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经历了战乱的痛苦、流离,才成就了他的诗歌。河中流动的水遇到河底的石块才能激起美丽的水波,它落下万丈的深渊,才有了奔流澎湃的瀑布。战乱流离,成就了杜甫这个天才。
余秋雨说:“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文人,像杜甫那样用那么多诗句告诉全社会,苦难存在的方位和形态,苦难承受者的无辜和无奈。……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他尽力把它们挖掘出来,使美成为苦的背景,或者使苦成为美的映衬,甚至干脆把美和苦融为一体,难分难解。”
一生走在八首诗里
幼年时期:
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
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
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
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
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
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
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
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
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注释】
1.斯文:语出《论事》,诗中指文坛名士。
崔魏:崔尚、魏启心,与杜甫同时的文人。
班扬:班固和扬雄,汉代文学家。
2.脱略:是说自己放纵不羁、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样子。孔融《荐祢衡》云:“脱略公卿。跌宕文史”,也是说他瞧不起公卿,小:动词,小看、藐视之意。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3.扶桑:神木名,传说生长于东方日出之处,多借指日本国。
4.王谢:王导和谢安,东晋两大士族领袖。阖庐丘墓:吴王阖闾(一名阖庐)死后葬于苏州阊门外,有白虎踞墓丘上,故号虎丘。
5.剑池:在苏州虎丘山,相传是阖阊铸剑处。长洲:在今黄州南。
6.嵯峨(音cuoe):高峻貌:阊门:苏州西门。
7.吴太伯:一作泰伯、周太王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周文王之父),他让位于弟,避走江南,断发文身,成为当地君长,周代吴国的始祖。诗中指太伯庙。
8.“蒸鱼”句: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吴公子光(即阖闾)欲杀吴王僚,派专诸藏匕首于蒸鱼,趁宴请进献王僚之机而刺杀之,遂自立为王。“除道”句:据《汉书·朱买臣传》载,朱原为寒士,后做了家乡会稽(今江苏吴县)太守,腰挂印授而回。他的前妻曾因家贫与朱离异,此时也与后夫为衣锦还乡的朱修路扫道,不久即因羞愧自尽而死。要章:腰间的印授。要:通腰。
9.剡(音shan)溪:在浙江嵊县。
10.天姥(音mu):即天姥山,在浙江天台县西,临近剡溪。贡:贡举,举荐考试。
11.劘(音mo):迫近。屈贾、屈原,贾谊。曹刘:曹植、刘桢。
12.忤(音wu):违逆。考功:古代考功司官员,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
13.放荡:无拘无束,放狂任性。
14.丛台:战国时赵王故台,在河北邯鄣。青丘:约在今山东青州一带,相传齐景公曾狩猎于此。
15.皂:黑色。枥:栎树。
16.射飞:射飞鸟。纵鞚:驰马。引臂:射箭。鹙(音qiu):水鸟。鸧(音cang):黄鹂。
17.苏侯:即苏源明,杜甫的老友。葛强:晋朝山简的爱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