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5章 第五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唐朝纸业已经颇为发达,甚至还有风雅之士会自己在各种各样与市面上不同纸,再以自己名号为其命名,传为雅事。

仙画中造纸术在他们看来挺简单。

但李世民并未因此就忽视仙画之中所传递出来信息。

这制作仙画是后世之人,思其语气,她应该也不知这东西居然会被他们这些祖辈先人看到。

那到底是谁把仙画挂在天上呢?

李二觉得,这必是上天旨意。

是示警,还是预言?

或许,他能在后续仙画中找寻出上天真正意图。

……

【发明了纸之后,知识变得更易理解。一大例子是,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我们现代,文字表述和文章长度其实一直在变化。商周时期甲骨文,言简意赅,需要用两三千字表达东西,他们可能几十个字就完事。是因为先人概括和理解能力比我们更优秀吗?那肯定不是,还是因为载体容纳程度有限,刻不下。而起源于汉代,盛于南北朝时期骈文,喜欢堆砌辞藻,走完全是两种不同路子。更别提到了现代,我们有动辄几百万字长篇小说和科学著作。几百万字,刻在龟甲上或者是竹简上,工匠都得累死。】

【所以说,有了纸,才有了后期文学和思想井喷式发展。】

天上画面从甲骨文,再到两三行短句《诗》,再到成一小段《论语》,然后是长篇骈文。

速度加快。

再到现代人熟知白话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

速度再加快。

一页页书翻过,只见密密麻麻字排列在一起,

历史演变长达上千年,但在视频里却被浓缩成为了几秒钟,更给人直观感受。

......

“百万字!”刘彻惊讶得转身问站在一侧司马相如:“我记得司马卿家《子虚赋》和《上林赋》亦不过千字。”

他很喜欢司马相如写赋,当时读《子虚赋》时候,手不释卷,挑灯夜读。《子虚赋》写是梁孝王打猎情景,后来司马相如又为他写了《上林赋》,规模比前作更为宏大,篇幅也更长,用丰富辞汇描写了上林苑中风景与天子打猎时场面,又在其中委婉地劝谏了自己不要过于奢侈,不要沉迷于田猎之事。

《上林赋》一出来,刘彻就将司马相如封为了郎官。

他记得自己看时候,觉得篇幅极长,辞藻昳丽。但此刻想一想,这两篇加起来也不过是几千字而已。

百万字篇幅!到底写了些什么?

司马相如苦笑:“微臣所有赋加起来,亦仅万余字而已。”

他眼中流露出向往,百万字作品,他也很想要看看啊!

刘彻想到百万字内容如果刻成竹简,那堆起来可不是真有山这么高?工匠真得累死。他越想越觉得有趣,也越觉得这后世之人性子促狭开明。

衣食无忧环境才能养成如此性格,不知她所生活后世,具体是什么模样。若说她是贵族,言语之中却并无任何他所熟悉居于上位优越感,而若是平民,以女子之身,各种知识与典故拈手就来......

......

仙画中又开始出现了新场景。

一群人围在高大城墙边,对着张贴在墙上告示指指点点,而高台之上,有穿着官服人,指着告示为其宣读着什么。

【而且纸出现还可以让政令变得更通达,文字表述变长,理解起来也就更清晰。皇帝在宫中下达诏令也不用太担心会被下面人曲解。像是唐宋时期,官府所下诏令都会用极大纸张写好然后张贴在城门或者是衙门前,进城之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目了然。根本不用去猜什么意思,上面就写得清清楚楚。

......

李斯激动对嬴政道:“陛下!此法可用!”

嬴政双手背于其后,脸色淡然,实则心中也很振奋。

他当然看到了仙画中场景。

结合讲说很容易就能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

这么大纸张!

这个场景正中了嬴政目前痛点——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他致力于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规范全天下语言。

但现实阻力是极大。

之前六国各有法度,民众也习惯了这样法度。而且每个国家口音都不尽相同,甚至一个国家内部还分有好几种不同口音,每一乡皆不同!他派下去吏目完全不够用,也很难顺利开展工作,于是只能从当地又征召熟悉事务之人,这些人也被称为新地吏。

对政令解释权就掌握在了这些吏目手中。

如其尽职尽责,那自然好极。但若这些吏目沆瀣一气,那就会造成政令不通,甚至是曲解!

如果习得仙画中方法,将政令和解释写在大纸之上然后张贴于城门以及官衙边,再由专人负责向民众讲解……

就算没有纸,也可以先用竹简或木板!

此法确可学!

嬴政沉声下令:“着尚方令,于宫中设立造纸坊,专研造纸之术!孤要尽快见到纸张出现!”

赵高领命:“遵旨!”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