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地秦河流域的南城州,西望千年古都长安城,东眺古今兵家要塞潼关,这古风蕴域的南城州是历史上文才武豪的英杰聚集之地。在离南城州此处约有近百华里古风淳朴的华州境内,更是矗立着一座天下闻名千轫如剑的西岳华山。
公元一九二九年,一个小小的男童乡娃子秦思南,独自的冒着风雪西行,这个少年乡娃秦思南自幼丧母,他的父亲秦渊在大清朝灭亡时是一个武举人出身的华州官衙兵房的武备小吏,清亡民兴后,兵房取消,改为团防局,秦渊被留任为华州团练使,后因华州府衙降格为华州县衙,又把秦渊调任到南城州给团防局团总当助手,任职团练使。
由于任职的原因,秦渊只好离开亲族聚集的华州城,来到南城州任职,担任这个小吏级别的团防局团练使,虽然这职务名称很好听,叫做团防使,其实是团防局团总的助手之一,毕竟南城州团防局设了两三个团练使。
秦渊自从妻子久病不治,前几年不幸的病故以后,他在南城州独自一人抚养几个孩子很是艰难,便把他的唯一儿子秦思南和几个姐姐留在了他们的祖父秦原老先生身边,在华州城里居住生活。
不料天不假人愿,某一天的深夜突遭家中失火,秦思南的祖父秦原和秦思南的两个叔叔,两个婶婶都在火灾中不幸去世。
少年小童秦思南此时已经是一个年过十岁的大乡娃。在西北秦河流域,十岁以上的男童,都是可以列入到少年的行列了,在民间常常见这样的男娃孩童独自的在城里乡间为了生计到处奔波。
而这个小童秦思南的胆子也真是够大的,他虽然是年纪幼小,却是不愿意寄居在街坊邻居的家里,仰人鼻息的过日子。秦思南小小的年纪,却是不乏谋争生存的勇气,便不顾几个姐姐哭哀哀的拦阻,执意的要独自离家,去往离华州城百里之外的南城州方向出走。他这是要去寻找在南城州东关团防局里任职团练使的亲生父亲秦渊。
初次出门独自远行时,这个小童秦思南的身上还携带着几块银元大洋,但他是自小就离开了父母,由祖父秦原老先生抚养长大,平时并没有独自一人生活过,自然是并不知日常生活的一切花销应当节俭,自以为从华州到南城州不过只是百里之地,用不了两天就能到达。
于是秦思南他这一路上是见了好吃的要吃,见了乞丐便善心舍钱,住个小店还要住在干净的上等房间,结果就在秦思南途中住店第一天的夜里,便在睡梦中被贼人把他携带的衣物和身边的八块银元大洋盗了个一干二净。
好在西北之地的陕人十分重视乡党间的情分,这个小客栈的店家为人也还善良,见到这个独自出行的娃童孤苦依,心中不免生出怜悯,便给这个不知天地厚的小娃儿包了一袋锅盔饼子,找到一个过路行商,把这个小小男童乡娃托与照顾,一路结伴向南城州进发。
一路上的辛苦奔波,虽然是在旅途行走中稍有羁绊,大体上这一路还算是平安顺利,等到这个小小的少年秦思南经过长途跋涉到了南城州的东关团防局驻地,方才晓得他的父亲秦渊因为不愿率领手下的团丁到南城州乡境去强征乡税,不久前已经被南城州政府免去了他南城州团防局团练使的职位,贬职去了南城州西关镇团练所做武尉,这个武尉按今时的说法,也只相当是管着三十多人的队长而已,但是在这个小镇上也是个威风凛凛的人物!
于是,在举目亲的奈困苦之下,这个乡娃少年秦思南又只好独自一人摸到了南城州西关镇,在一家破旧的院子里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秦渊。看到独生儿子自己大胆的前来南城州寻父,秦渊这个做父亲的心里又是悲怅又是欢喜。
当天吃过了晚饭,忙碌一天的秦渊抽出了时间,便向儿子秦思南问起了华州家里的状况,这时秦思南才详细的把家里遭遇的大灾难告诉了父亲。
闻知到华州的家里突遭火灾大难,老父和兄弟们此时已是不在了人世,秦渊在听到家中出了这样的惨事,忍不住的为之痛哭失声!秦渊悲恸痛哭之后却也奈。面对眼下孤苦的家境,秦渊纵是西关镇的豪杰,亦是一时计,愁苦了几天,只好把把儿子秦思南放在一个熟悉的西关镇士绅富户家里。随着人家的几个子女在家中的私塾读书。
就这样把时光厮混了两年,小童乡娃秦思南吃尽了孤苦的滋味,此时已是年满十二岁的少年,他知到今天长到了十二岁时,这才知晓父亲的真名是叫做冯冠渊,他自然应该随父姓冯,他的名字应该叫做冯思南。
自古有个传说。叫做‘二马为冯’,说的是古时晋朝灭亡后,司马皇族一氏遭到追杀,为保宗族不灭,便以司马一氏两大司马嫡系为由,简凝为‘冯’这个姓氏。
一千多年来的沧桑岁月,让‘冯’这个姓氏在秦河流域形成了当地分支众多的族群。但是冯冠渊的祖父原名是冯天元,昔年因参与了反清造反活动,受到当时晚清官府的缉捕,匆忙中携一家逃亡到华州,这华州的界境,离西岳华山较近,遇有兵荒马乱不测时,人们随时就可以入山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