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遵照凌宣开出的条件,拿出了皇帝想看到的诚意——出卖了家族。
贾政以为贾宝玉单纯是得了元春或者凌三攴的帮助而得到了这个职位,贾宝玉对外一贯窝囊的气质完美地诠释了“巧合、机遇不挑人”。
全世界只有金叮叮知道,贾宝玉偷了贾政的某个文件。她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她偷窥到的这个情景对贾氏意味着什么——毕竟她才五岁,而且她已经把此事完全忘记了。
贾宝玉通过不露声色地得到了《煌言报》主编的位子,虽然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和《天网报》相比,又迟笨,又木讷,既虚伪又矫情……但这是官办!
四平八稳,符合皇帝的口味,保守而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贾宝玉深深地知道,宁可拙重也不能轻佻,宁可死守立场也不能首鼠两端,宁可被骂老一套也不可标新立异,宁可没人看也不可授人以柄。
没人有办舆论的经验,但是作为三代贵胄公子哥,本能地知道风险在哪里,他也天生地对所有人抱有戒心——尤其凌宣。
凌三攴跳过孙子凌宣把办报的肥差交给贾宝玉,宝玉立刻就知道里面有鬼!作为整日里和姑娘丫头婆子厮混勾心斗角的半男半女的聪明人,“走到跟前就觉得浊气逼人”的凶悍男人居然将一朵花插在别人颈后——那只有一个原因,想卖个好价钱。不管怎样,在办报这件事情上,凌三攴的人情肯定是有毒的!想想贾珍的大炮对着谁!那是凌三攴本人的马车!——没有道理你的政敌白送大礼来的!他图啥?
贾宝玉见了凌宣一面立刻就知道,这个大哥哥绝对不是个善茬儿!城府之深,心机之重,算计之精,见识之广、认知之明,绝对不是自己能比的!对方在青城时是童隰的二秘,忽然某日被带回来圈禁在国子监里,为什么?!
稍微一打听就知道了对方是灭门惨案的幕后杀手。贾宝玉颇有些胆寒!这个人一听到有贵人纵马撞人消息,立刻起意,转身就动手,第二天灭门——其行动之酷烈,机会抓得之准确,推动之干脆,简直是神了!若不是那个女厅长以同样的决断力、行动力和应变能力将青城秩序稳住,彼时的青城估计会提前进行平民对贵人的“革命”。赵国势力将会帮助牧民灭掉天下会,从而将不设防的土默特收入囊中。
可惜了,功亏一篑,而且童隰不许!
至于原因,贾宝玉自忖能猜到三分:行诡道挑起“牧民起义”毕竟不能放在阳光之下,迟早有人会联想到赵人身上,一旦沾上臭味就洗不掉。另外觉醒的牧民只是少数,草原上九成九的牧民依然有着“没有老爷管着就活不了”综合症,而且病入膏肓。能领导牧民的造反人才根本一时找不到。
目前蒙元革命正好完美地说明了当年凌宣的挑动是多么多么的正确!此人眼光之准,动作之狠,效果之佳,一直到最近才爆发,产生了作用!
这人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其实凌宣才是童隰的福将,蒙元革命的奠基人。
贾赦、贾政他们根本不知道,皇帝的真实用心,是用这个位子收买出头无望的贾宝玉,日后掀翻贾氏,贾宝玉就是内应。皇帝和凌三攴关于“办报得罪人”的问答根本就是烟雾弹,作转移视线,麻痹贾氏用的。
贾宝玉办报是否成功根本不重要,皇帝也从未指望《煌言》能干出花儿来。
向天下人宣扬朝庭立场,表表功,自我吹嘘一番——哪怕自娱自乐也好的。必要的时候还能混淆视听、指鹿为马、欲加之罪用。在适当的时候对冲平衡一下《天网报》,就算优秀!
《煌言报》之大用不在平日,而是非常时刻。
贾宝玉拨弄着学子们整理好的《凌三攴、金荣问答》,微微冷笑——退了休还不消停,求名又求利,凌老头儿不甘寂寞啊。
如果以为这人推荐我而不求回报,我定是瞎了!好在皇帝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