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三攴见到了蜂拥而至的老朋友。他们上京只有一个理由:万儒批金荣,这是盛事啊!不报路费也得来,他一张嘴干得过一万个?不过万一金荣赢了,科举大溃……那也是千年不遇之盛事,提前预知高考新动向,不容错过。
来访者有些人是老同学,有些是老上司,有些曾有恩义于凌三攴,有些人……纯粹只是不能得罪,必须亲见。
背后,凌三攴让孙子将各大书院老儒生名单整理一下,简单介绍人家的特长与专精,学生的辉煌,以及在京城的人脉……然后打包给金荣送去。
凌三攴儿子,凌余睿大爷也闲不着。他的任务就是接待父亲来不及亲见但必须维护往来增进感情的访客,记下大家的祝福和诉求,将礼物退回。如果实在推不掉,让管家备下回礼,送到人家借住之处。
加上今年又是大比年,京城书生云集,书香满城,书声琅琅。旅店、出租屋、庙宇的价格翻了三倍。今年中状元的是来自河南府的书生,本来应该名声大噪,结果金振辩孔小圣,凌三攴与金荣书声势之大,把他的风头抢得干干净净。到现在也没几个人知道今年三甲都是哪几个——反而因传说科举改革,这一科进士运气真好,可能是最后一批八股进士云云。
包括何庥、凌三攴在内的大大小小的官员接待任务也不轻省——他们捏着鼻子,强忍着不适,静听客人们对金荣的狂妄、粗鄙、无知、不自知、妄图颠覆名教……疯狂吐槽,同时在大骂爽了嘴之后,大家总会旁敲侧击问问今后会试春闱动向,皇帝心思——
官员们哪敢胡说八道?连皇帝有意改革八股这谣言大家都没敢公开议论过,你们来问我,我又去问哪个?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猜测金荣的底牌和皇帝的倾向,不要命了敢乱讲?
连国子监祭酒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皇帝支持鼓励金荣进京讲道,却又默许儒门大量文武高手进京狙击他,还给释、道两教方便,生怕对金荣形不成合围,完不成围剿之势。
谁也猜不透皇帝的心思。
大家每天都能在公开场合听到老儒生顿足捶胸地高呼:“祖宗成法动不得……千年以降长治久安,传续薪火,继往开来,全赖儒门……大赵以德治国,以孝治国,才能海清河晏、万国来朝……万万不可学土默特青城,高低贵贱乱得不成样子,女人当政,乾坤倒悬……命可以不要,大节不能有失!人心坏了,国将不国……”
凌大爷不仅要在家接待进京的父亲的老部下、各省城学政、各书院山长,而且天天被拉出来参加文会、花会、笔会、议会、学会、研讨会、思辩会、清惘会……从早忙到晚,三五个场子是最起码必到的。
凌大爷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在仕林中声望不低,也曾很为乡人、同学、座师、府台、巡抚、督抚、学政、县令们办过几件私事——凌家七八十口人,仅凭老爷子的俸禄怎么活得下去?作为举人,就应该交往文人名士,应酬往来……参与国家大事,也顺手办些利国利民的小事……既然是小事,凌大爷自然不会有些许良心上的不安,只要不直接害人,便是德行无亏。
抚慰了痛哭流涕的追忆往昔寒窗苦读的老人,搪塞了讨教除了圣人言还有别的什么可以“稍事涉猎”的少年,平息了大骂“某些人自己考不上科举就想推倒八股,纯粹就是流氓”的义愤填膺的大儒,嘲讽了追问朝庭动向打听金荣喜好的投机钻营的官油子……之外,还要婉辞“赐书”、“建言”、“列书单划范围”、“组学会”、“统一上书”、“千人请愿签名”等一系列有益身心的低级别政治活动……
累。凌大爷坐在轿上,偶得了几句,细细推敲起来:
烛光摇落柳絮飞,枯草不解七分醉。
推满新月寄怅棱,半掬一池思乡泪……
到哪里了?
凌大爷掀开轿帘,已是亥初时分,京城宵禁自然与他这样的人无关。他若要出门,无论何时,无论带几人,都不会有人啰嗦半句。
轿夫图省事,抄近路跨过侧坊门,向凌府方向走去,到家还需再跨过两道坊门。
路边一条人影一闪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