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即使你们的身体和名声都已经消亡殆尽了,也不会阻碍《本草纲目》像长江和黄河那样,万古流淌!
其嘲讽与轻蔑之情跃然于纸上。
李世民脱口而出:“好诗!”
其余朝臣们也都纷纷道:“的确是好诗。不知道是哪位诗人所作?”
有人露出痛心之色:“这么好的诗,仙画怎能不放出全首?”
“哎,要是我大唐也能出如此诗人就好了。”
只能说,诗圣的诗的确是具有无穷魅力,一下子太极宫中的众人甚至都忘记了仙画还在播放,久久停留在这句诗带来的意境里。
而原本想要立刻着手去修改《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此时则按捺下了焦急的心思,听完这位叶天士的故事再去也不迟。
......
【要讲叶天士,了解他的成就就必须先提到张仲景和吴有性。】
【张仲景,up主之前也提过,大家应该也都熟悉了,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从此成为了中医们人手一本的宝典。在这本书里面,他将一切外感引起来的疾病都统称为“伤寒”。】
【外感大家可以理解为外部的病毒侵袭。】
【但这是一个大范畴,太笼统了,所以张仲景之后的医学家们也都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在坐堂的大夫,旁边的架子上放着一本《伤寒杂病论》;
在挑灯夜读的大夫,依然在看《伤寒杂病论》;
在给弟子传授知识的大夫,依然讲的是《伤寒杂病论》。
他们穿着不同朝代的服饰,在不同地域的环境中,相同的是都在研究《伤寒杂病论》。
......
和张仲景差不多朝代的大夫们都在感慨:“这《伤寒杂病论》在后世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之前仙画说的时候还不觉得,现在倒是真看出来了,不免有些羡慕。
也有年轻的大夫已经开始在打包行囊,准备前往岭南找张仲景,希望可以学到《伤寒杂病论》里的知识。
只有张仲景本人,眉头深锁。
他的弟子有些疑惑:“师父,为何还如此闷闷不乐?”
张仲景缓缓道:“仙画根据时间的早晚来排序,我和那叶天士之间隔了差不多千年的时间。可这千年以来,居然还在看《伤寒杂病论》?”
若说他不为此感到高兴那肯定是假的。
但一细想,怎么就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呢?
难道这千年的时间竟然白过了不成?就没有医生对自己书里面的观点提出疑问?就没有什么典籍是可以和自己的《伤寒杂病论》相提并论甚至是有所超越的?
弟子也一惊,明白了自家师父的忧虑。
这代表着千年来,在伤寒上的研究,可能就是止步不前啊!
正惊疑的时候,仙画缓缓道—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
【元末明初的时候,就有一个医生叫王履明,就提出来“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试图将“温病”从伤寒这一大类里剥离出来。】
【到了明朝崇祯十五年,又起大疫了。】
【说句题外话,建安大瘟疫和崇祯大瘟疫,都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得异常,整体气温越来越冷,所以大概率也会造成病毒的活性变强,存活时间变长。而也因为天气变冷,粮食收成下降,容易引发各种饥荒,草原上的异族也会因为少粮而大肆进攻中原,引发战争。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气候影响朝代更替”的观点。】
鹅毛一样的雪慢慢悠悠的落了下来。
半夜被冻醒的老农颤颤巍巍的起来点了一个火盆,这才终于好受了些。
他老伴嘟囔道:“今年下雪是不是早了点?”
“这几年都越来越早了。今年感觉尤其冷。”
老农有些忧愁的看了一眼外面的田地。只希望这个冬天不要太漫长,影响到明年的春播。
而这场雪也影响到了草原上。
牲畜们被冻死,部落里的老者和刚生下来的小孩都合上了眼睛。
在首领的王帐内,大大的火盆燃起,男人们喝起了酒,这才觉得身上暖和了些。
“大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部落里的粮食已经不多了,撑不了多少时候。”
“这几年的鬼天气,越来越冷!大汗,必须要想个办法。”
端坐在正中间的男人抽出弯刀,朝向中原的方向,冷冷的道:“去关内!向南走,只有向南走才能活下来!”
......
瘟疫!
饥荒!
这两个词的出现让天幕前的氛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做吴有性,
做了大量的研究后就提出来,
这次的瘟疫和张仲景时的瘟疫应该不是同一种,病因不同,他认为这次的瘟疫是“邪从口鼻而入”,是“温病”,而不是“伤寒”。】
【哇,“邪从口鼻而入”这个就很科学了。现在很多传染性疾病的确是病毒从口鼻处侵入,然后通过呼吸道来传染的,所以才要戴口罩来预防。】
【于是,吴有性写了大名鼎鼎的《瘟疫论》,将瘟疫从广义的伤寒里面独立出来了。】
蓄着短须的吴有性正在如豆的烛光下看医书。
但越看越觉得不对,最终颓唐的往身后一倒,叹了口气后又打起精神,埋首在书堆中。
直到他看到前朝一个叫王履明的大夫所著的医书。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他喃喃自语,眼睛里的神采也越来越亮。
吴有性开始背着药箱出入在瘟疫之地,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敢去,就这样慢慢的积累了很多病例经验。
镜头一转,已有些苍老的吴有性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
《瘟疫论》!
......
清朝,苏州。
正逢叶天士七十大寿,在家宴请自家亲友和弟子们,又遇上了仙画,厅堂之内其乐融融。
待到仙画报出叶天士的名字时,大家纷纷向今天的主人公道喜。
叶天士笑呵呵的,只觉得这是上天送给自己的寿礼,真是意外之喜。
一个小童却很疑惑:“既然要说爷爷,为什么现在一直在提别人?”
叶天士摸了摸她的脑袋,道:“自然是因为这位吴大夫也很厉害,而且算得上是爷爷的半个老师。”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起之前仙画说清朝是游牧民族所建,叹了口气:“北魏孝文帝,推崇汉服,学习雅歌,迁都洛阳。没想到这后世的清朝,却是截然相反。”()?()
?想看火星少女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吗?请记住[头@文]的[()]?『来[头@文]@@』()?()
嬴政感受了一下自己脑袋上的通天冠,决定让蒙恬把匈奴再赶远一点。
匈奴:......这大清关我什么事!!
......
【也就是我们最后一位上榜的主人公。叶桂,字天士,所以一般都是叫他叶天士。】
【和前一位的李时珍一样,叶天士也是出自于医生世家,他的爷爷和他爸都是医生。】
【清朝有一本很有名的医书叫《张氏医通》,由当时的名医张璐所著,里面就提到过他曾经和叶天士的爸爸一起会诊,谈论医道。所以,叶爸爸的名气肯定也是不小的。】
【叶天士,妥妥的医三代加富三代,生活无忧无虑。】
......
明初。
某位有些愤世嫉俗的小郎中嗤笑一声:“我还真没猜错,果然又是医药世家。”
看来,即使到了下个朝代,也是依然和现在一般。
能成为医生的,无非是官宦子弟、医药世家。
前者只是让自己增加了一个可以成为谈资的爱好,而后者从小耳濡目染,成为医生只是他们的后路。
像他这样先成为伙计,后来被收徒但也是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免费干活的情况还是少见的。而他也只能凭借着学到的皮毛,成为一位草头医。
不过即便如此,小郎中也要感谢自己的师父。
若不是他,自
()?()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在天幕前的叶天士回顾这段往事()?(),
?()『来[+]++』()?(),
在几年前已经撒手人寰。
他提醒自己,过几日要去他的墓前供上水酒。
......
【叶天士堪称拜师狂魔!据统计,七年之内他拜过的师傅不下十七位!张璐、周扬俊、王晋三等等史上留名的名医都成为过他的老师。】
【这也说明了他是个求知欲很强,也很好学的人,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贯彻成为了人生信念。传说,后来他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医生一听到是他来拜师便不收了,表示自己教不了。叶天士还会隐姓埋名,套一个马甲去拜师。】
叶天士收回搭在病患手腕处的手:“你已经痊愈了,明天可以不用来了。”
病患高兴极了:“多谢叶大夫。”
叶天士问他:“听说你与山东的一位刘大夫相熟?”
病患点头:“的确是。刘大夫医术也高,可惜远在山东,救不了我这近火。”
叶天士一听却来劲了:“诊金我可以不收你的,但可不可以麻烦你把我介绍给刘大夫,我想学习他的
医术。”
病患道:“这个倒是没问题。但是叶大夫,您名气那么大,刘大夫肯定不会收的。”
这听上去就不像话呀。
叶天士挑眉道:“那就不要说我是叶天士,换个名字和身份不就好了?”
就这样,叶天士成功的去到山东,拜了那位刘大夫为师,在他的医堂中一待就是半年,竟然没有人察觉他的身份。
直到有一天,有人惊慌失措的抬着一位神智昏迷的孕妇来求诊。
刘大夫把过脉之后,便对家人
()?()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