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人生快乐品牌——苏轼(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从宋朝走来的宋词

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你绽放着,你奔腾着。

你,有着浅吟低唱的柔美;你,有着大江东去的豪放。

你的唯美,你的气势磅礴,你的豪放,你的婉约,在历史的长空中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宋词,你从宋朝走来,你从历史文化的灿烂霞光中走来,一直走进我们心底。

你,有着十里桃花的绚烂。你,有着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辽阔。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一首《蝶恋花》,三个“深”字,将古代庭院的布局特色,将建筑文化中的经典美,在词句中洋溢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他,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坛翘楚的苏东坡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曼妙的宋词,滋养着她。她,也滋养出宋词的婉约。李清照,一首《如梦令》,让我们凝思着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首《一剪梅》柔肠寸断: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首《声声慢》,让我们看到了国破家亡中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一首《满江红》,气象恢弘奔放,写出了英雄的浩然正气与慷慨激昂: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宋词里,我们感受着中华文化的美与力。我们陶醉在她的美里,我们滋养在她的情里。宋词的大美,有着补钙的作用。宋词的柔美,有着抚慰心灵的疗效。

宋词,可以吮吸,也可以咀嚼。

宋词,有着牛奶一般的柔滑,甜美的味道,酸甜的口味,激活着你的味蕾,也醉了你的味蕾,在它的润泽下,你的生命丰美起来。

宋词,有着煎饼一般的嚼劲,考验着我们有咬合力。但,宋词一旦融入你的体内,那将是成为你的筋骨。

在这些美得让人心醉的词里,在这些遥远而又贴近心灵的词里,在这些铿锵而又温暖的词里,在这些柔美而又豪放的词里,我们又一次滋养在中华文化里,宋词给了我们心灵的参照,唤醒了我们蛰伏已久的诗心,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远的远方。

今夜,一首诗词把一个节日照亮

月色清浅,酒浓情深。在公元1076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那个中秋之夜,这也是他辗转各地来到密州的一个中秋之夜,也是他与弟弟已经七年没有相见的一个中秋之夜。他抬头望着天空那轮明月,低头饮下那一杯清酒。月正圆,酒正酣……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首千古绝唱和这轮圆月一起升起,把这个节日照射得光彩灿烂。

全文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如行云流水。让我们沉浸在这豪放而阔大的意境之中,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此时,我们慢慢懂得了词人对明月怀有多么浓厚的向往之情,但对人间更有不舍的眷恋之意。

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就这样层层交织在一首词中。在这首词中,有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又有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情的温暖。在清爽、雄壮、旷达的苏词中,这首《水调歌头》构思奇拔,可谓是千古绝唱。于是,每当中秋月圆之时,那些无法团聚的亲人心中便吟起这首词,在这首词里互相温暖着,在这首词里互相祝福着,在这首词里共赏一轮明月,在这首词里千里共婵娟。

一首词,一段情,一轮明月,一个佳节。

在诗词里,我们感受着、分享着诗人的中秋情怀。

月亮,中秋,润泽出无数诗词佳作。

每当中秋佳节,那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便会和月亮一起从夜空中,从我们的心底升起。

一轮明月,从一首诗、一首词里升起来,又跌进我们相思的心怀,溅起朵朵凄美的情思,湿润了我们望月的目光。然后,一缕缕纯美得如月光般的诗句在节日里熠熠生辉:

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到杜甫“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从岑参的“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到白居易的“东船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美丽的诗句,洋溢在这中秋之夜。

我们多久没有看一看月亮了?当下,五光十色的东西太多,绚烂多姿的东西太多,但被我们忽略的往往可能是最为真实和纯美的东西。月亮升起、落下,从一勾弯月,到圆圆的明月,该是为我们诠释着一个什么样的哲理?那圆润的月亮,那柔美的月色,该是能抚平我们的浮躁与喧嚣?

美好的,往往是无价的。

月亮,正是。

月光,如此。

在中秋之夜,在圆润皎洁的明月下,点燃了我们思乡之情的是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接下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则是将国家的安危与和故乡的思念糅合在一起,是诗人杜甫家国情怀的深情表达。月下抒怀,诗中倾诉。诗人即使在美妙的月色里,也不把家国忘怀。

月,是谁把你挂在天上?

诗里的月亮,月光里的诗。

月,还是那轮月。

那轮明月,那朵情思,千年万年,从没改变,从未走远。

今夜,一轮明月把一个节日照得通亮。

今夜,一首诗词把一个节日照得通亮。

人生快乐品牌

如果你心中有一块冰,需要别人把你融化。如果你心中有一轮太阳,那么不光你自己温暖,也能温暖别人。阳光不管在哪里,都是光明和温暖的。

苏东坡,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生命的快乐品牌。

面对现实,苏东坡的应对是智慧的。他的思维开阔,他饱满的智慧,滋养着他的生活。

颠沛流离一生,仕途坎坷多难,没有打倒这个男人,他潇洒依然,快乐依旧。

他不会应对污浊官场中的明争暗斗。他那种无拘无束、直率坦荡、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得他在黑暗的现实中处处碰壁。直爽的人,难免会得罪人。他不是那种明明看见苍蝇也要吞下去的人,他是一定要把苍蝇吐出来的人,尽管吐出来要遭受磨难。

苏东坡就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是醇美。

是什么让这位古人如此波澜不惊永远保持豁然的胸怀呢?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爱,让苏东坡在常人看来很压抑的事他却过得有滋有味、快乐逍遥。爱山山水水、爱植物动物、爱日月风雨、爱劳苦大众、爱亲朋好友、甚至爱敌视他的人,爱美食、爱游玩。他是一个活泼饱满的人。这种无所不爱,使得他的生活充满情趣。苏东坡一生都卷在北宋政治风浪中,而又始终如海燕般超脱于政治风浪之上。不做官时,他会种田、开荒、建屋、喝酒、写诗;做太守时,他会修水利,鼓励耕种,善待饥民灾民,使自己的辖区一片欣欣向荣。他在杭州上任时修建的苏堤直到今天仍然受惠于民,难怪至今杭州人还总是说苏东坡祖籍在杭州,全然不顾他出生于四川的确切史实。

大爱有大乐。

是意志和智慧,帮助他应对一次次的困苦。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东坡:由尘世的标准来说,苏轼的一生相当坎坷不平,但他的生命是豁达的,心灵是自由的。他的一生对世人的贡献远远超过他从世上所取的一切。他总能在没有生机的地方创造生机,这样的生命真的每一时刻都灿烂。他正直、善良、潇洒,热爱生命的每一刻。

苏东坡超脱旷达并快乐的原因,还有他的出世精神。他知道,现实政治的是是非非、恩宠荣辱,不必记挂于怀。

苏东坡超脱旷达并快乐的原因,还在于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修养。

苏东坡超脱旷达并快乐的原因,得益于他的文学滋养和与佛教结下的不解之缘。他的诗词是那么的飘逸和豪放,生活也是如此的豁达和潇洒。屡次的谪居生活,并没有使他感到消沉,反而更深入于佛禅,形成“外儒内道”的情形,他看到了人生如梦的一面,更体会到人间的美好与温馨。他被贬惠州时,相伴十四年的侍妾朝云死了,自己也两目昏障,痔疮大发,尚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再贬儋州,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并且希望长作海南人,“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后来渡海北归时竟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临终之际,竟然悟出了“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的禅悟境界。

当我们认知生命的贵重时,我们应该尽量让一切为生命让路,给生命最多的阳光。生命的历程中,有着坎坎坷坷。烦躁、痛苦抑或是失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即使是有限的幸福和快乐也显得那么的稀少,生活中我们所听到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抱怨。然而,我们依然活着——竭力地、顽强地,甚至是挣扎。当我们站在一个高处或者远处再审视这一切时,才会发现这些和生命本身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个高处就是我们对生命本身领悟的地方,那个远处就是我们对生命本身感知的地方。

不会选择自己的活法,于是便有很多人活得很痛苦;选择错了活法的人,于是便活得很累。如果你活得很痛苦,如果你活得很累,如果你活得很无奈,如果你活得很没意思,如果你活得很糟糕,如果你活得很无聊,那么,你一定是不会选择或者选择错了;那么,你一定是没有懂得生命是你最该珍惜的。苏东坡,是一个会选择的人。

我们往往看到生活很艰难的人,但他们活得有滋有味。我们看到经济很富裕的人,生活得却很痛苦。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各自选择出了问题。如果你是鱼,那就选择游泳,那就生活在水中。如果你是鸟,那你就选择翱翔,那就生活在天空中。可悲的是,本来是鱼却选择翱翔、向往蓝天;本来是鸟,却选择游泳、向往大海。

如果你是陶渊明,那你就归隐世外桃源。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会滋养出你鲜美的生活。但如果你不是陶渊明,如果你一旦长期进驻世外桃源,那与世隔绝寂寞贫寒长期与你相伴,你就会感觉生不如死。如果你是玄奘法师,那你就选择漫漫苦行。一路风雨,一路坎坷,那是你的生活,再远的路也阻隔不了你的追求。九九八十一难,成就了这位苦行僧。如果你不是玄奘,就不要领略那八千里路云和月,因为路上有风景,更有艰难险阻。时时问问自己:人生要些什么?你能要些什么?你被什么所纠缠、所诱惑、所苦恼?你“负石而行”,你背的这块石头是必须的吗?你将行向哪里去?

不是骆驼就不要选择沙漠,不是雪莲就不要选择雪山。既然是骆驼就不要进驻大都市,既然是雪莲就不要盛开在赤道上。如果你是花,就选择美丽地开放。如果你是树,就选择一方水土一束阳光,快乐地生长。在自己的生命里,在适合自己的生命环境中,展现生命的活力,绽放生命的美丽。

生命是一次旅行,让快乐与生命同行。选择快乐,其实就是选择了智慧。

苏东坡是一个创造生命快乐品牌的人,用的就是他的宽阔的思维,用的就是他的饱满的智慧。

苏东坡是一个人生智慧品牌,苏东坡是一个人生快乐品牌。

有一个身影穿越千古

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小苏轼开始“膨胀”了,一天,他写了一副对联:

遍识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他一本正经地把它贴在书房门口。那种少年狂,溢于言表。

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看到了门上的对联,微微一笑,从袖筒中抽出一本书向苏轼讨教。

那是一本先秦古书,苏轼哪里懂啊?有些字他都不认得,这下他被难住了。

他明白了:原来,自己离遍识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还差的很远很远啊!

苏轼端详了那副对联很久,在上下联上各添了两个字,成了一副新对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他更加努力读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的博大,他的丰富,是他的善于汲取各家所长。他汲取各家所长,成就了一个丰富的苏轼。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

于是,苏轼有“风风雨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的格局,苏轼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走过万水千山,走出了一个大写的苏轼。走过万水千山,走进了一个诗意的苏轼。走到长江边的赤壁,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到杭州的西湖,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即使在黄州吃口猪肉,也能写“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岭南偏僻吧,但人家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懂得认识事物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父亲苏洵,铮铮铁骨,不畏强权,勇于对抗权倾朝野的王安石,这让苏轼开始明白什么是风骨;妻子王弗知心温柔,让他懂得什么是深情;苏辙因他一路贬谪,但毫无怨言,是他感受到什么是亲情;朋友章惇强势逼人把他流放海南,但他却学会了宽容与饶恕。

密州的难民,让他明白为生民立命的意义。

海南的土著,让他的贬谪之旅竟然变成传道之路。

是站在人生之上,还是站在生活之中。我们的脚步时而坚定时而慌乱,但是苏轼却像一面旗帜飘扬在我们的人生视野里。

从容也罢,洒脱也罢,一个人如果能像苏轼那样,那一定是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我们关照着世事,却无法左右世事,甚至无法左右我们自己。一生的冷暖,都随花朵飘落。也许,我们永远不能领略苏轼泛舟赤壁时的情怀。千年不朽的苏轼,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的梦中,不时地关爱着我们的思虑,不时地引领者我们的脚步。

我们不能生活在哲学里,但哲学可以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引领着我们。

他把人生悲欢用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词饱含了人生体验。他不仅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浸骨柔情,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至理感悟,更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空灵顿开。他的诗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奇伟雄壮,唤起我们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我们仰望,我们行走,匆匆的,有时停下来,或者徘徊,但我们还要前行。阳光照过来,我们温暖在阳光里,行走在阳光里,这本身就是人生的幸福。

一个心胸广阔的人,谁也无法把他的心灵放逐天涯海角。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自己也会把自己逼进狭路、放逐天涯。荒蛮的海南,在他的脚下,成为了他的又一个心灵家园。苏轼的超旷达观的襟怀,使得他成为不倒的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苏轼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使得我们为之赞叹。我们可以如此这般地议论他,却总是无法否定他。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才会凸显千古风流人物。

他通达,但他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苏轼的为人表里澄澈、风节操守,成为千古绝唱。

我们总是试图改变别人,甚至试图改变世界,其实,你不如改变自己。适应世界,还是改变世界?改变自己,还是改变世界?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身影告诉了我们。

有一个身影穿越千古,至今仍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前面。

千年英雄苏东坡

一、诗书芳华

景佑元年,即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四川眉山,有一个婴儿降生了。

据传说,“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这是人们以此来赞美三苏的绝代之才华。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

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教他读《范滂传》。这对于他的品行的形成有着启蒙的教育。

十岁的那年,父亲苏洵给他改名苏轼。“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三字经》,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苏洵从此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和孩子,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把他的两个儿子和自己一起培养成“唐宋八大家”中之人物。“唐宋八大家”,他一家占了三位。

当然,取得如此成就,读书学习一定是很刻苦的。以至于苏轼后来在海南流放时,一天晚上做梦梦到了父亲第二天要考他背诵《春秋》。但他连一半都没背诵完,梦里很是害怕。就这样吓醒了,醒后呆呆地坐在床上竟不知所措,感觉得自己就像挂在钩子上的鱼:

夜梦嬉游童子如,

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

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

起坐有如挂钩鱼。”(引文:《夜梦》)

1055年,19岁的苏东坡在四川眉山青神古中书院学习。老师王方是进士出身,很是有学问,对聪明的、爱学的苏东坡格外喜欢。

有一天,师生一行外出踏青,见山中有一寺庙便走了进来,寺庙叫中岩寺,寺庙住持亲自带领书院的师生在寺中游览。然后,寺庙住持又领他们来到寺庙的后山,这里有一水潭,一直没有名字。住持说:“可否为此水潭取一个名字啊?”

学生们跃跃欲试,他们看见水潭中的鱼儿听到人们的谈笑声竞相跃出水面,好像在响应呼唤。

“就叫跳鱼池。”

“叫藏鱼池。”

但住持感到名字不响亮,对这些名字不很满意。

王方看苏东坡躲在后面不说话,便喊他说:“你能为此谭取一个什么名字吗?”

苏东坡走上前来,说:“潭水中的鱼儿本在欢快地游玩,因为游人的呼唤而跳出水面,不如就叫唤鱼池。”

住持一听,大悦,拍手称妙:“妙妙妙,唤鱼两字意境甚妙,新颖雅致,有声有色,此名,必将流传后世。太好了!”

王方有一女儿,叫王弗,16岁了。王方将白天为水潭取名的事说给女儿听,当然,没有说大家都给水潭取的是什么名字,让王弗也为水潭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以此来看看女儿才华如何。

王弗想了想,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三个漂亮的大字:唤鱼池。

啊!王方看后,很是惊喜,简直太巧了了,说,我的学生苏东坡也是取的这个名,你们怎么竟然取的是同一个名字啊?太巧了!太巧了!

苏东坡与王弗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这简直是心有灵犀,这一下子让王芳突然有了把女儿嫁给苏轼的想法。

新婚之夜,苏轼写了《南乡子·集句》,交给新婚妻子看:

南乡子·集句

寒玉细凝肤。

清歌一曲倒金壶。

冶叶倡条遍相识,

净如。

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

芳时偷得醉工夫。

罗帐细垂银烛背,

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

景祐二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从眉山去开封赶考

那年的考试,可以称为是大宋以来最为壮观的阵容:考生除了苏家人还有大名鼎鼎的曾巩,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都是重量级人物啊!

20岁的苏东坡考卷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写得极为精彩,在阅卷时,打动了主考官欧阳修,本想定为第一名。但他又一想,写得如此好的文章,恐怕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写的吧?总不能把自己的学生定为第一名吧?应该避嫌啊,于是,把这个份卷子压为第二。

本来该是第一名的苏轼,就这样乌龙成了第二名。

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下子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当时有一句俗谚叫,“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遗憾的是,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病逝,那个后来的考中进士大好消息再也听不到了。

是弟媳妇在家里料理的后事。

妻子王弗此时生下了一个儿子。

二、飞鸿展翅

在他即将走上仕途的时候,他的父亲也离开人世。

苏轼来到凤翔,任凤翔府签判。凤翔三年,妻子王弗陪伴着他。

在凤翔,苏轼时常想起弟弟: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父亲去世一年后,妻子王弗病逝。

母亲、父亲、妻子,相继离他而去,如此沉重的打击,如此沉重的灾难,此时年轻的苏轼受不了了,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他在埋有亲人山上,流着泪种下三万棵松树。

妻子王弗,是他一生的痛。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他又梦到了妻子王弗。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来到杭州任太守,为了治理西湖的水灾,他带领人们清理淤泥,淤泥挖出来,筑成了一道堤,把长堤上种植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

苏东坡在西湖中建了三座小石塔,就是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映月”。??

面对眼前美丽的西湖,他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于是,西湖以后有了别名西子湖。

1074年,熙宁七年,39岁的苏轼任密州知州。

来到密州,眼前惨不忍睹,当时正在闹蝗灾。他马上投入治理蝗虫的行动中。

天灾还没结束,西夏又要入侵北宋。

苏轼密州出猎后,他悲愤写道: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岗……

接着,他给好友写了一封信《与鲜于子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他的词,一改宋朝词风,全无词坛霸主柳永的柔美之风,把词硬生生地变成了豪放风格。据说这首是历史上第一首豪放词,一改以往柳永式的儿女情长。

你注意了!这封信后面的“呵呵”,“呵呵”,原来我们当今微信聊天中的“呵呵”并非当今网络语言的新创啊!

苏轼在《与陈季常》一信中写道:“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在苏轼的信中,至少45次使用过呵呵。

“呵呵”,苏轼啊!你真是文坛先锋。“呵呵”!

呵呵,他就这样笑着活下去。

望着天上的明月,他想念七年未见的弟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 一作:何时; 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长向 一作:偏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成为文学史上写月诗词的巅峰。

两首《江城子》,同样的韵脚。

一首哀婉之极:

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一首雄壮之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宋神宗熙宁十年,42岁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八月二十一日,决堤的黄河水漫徐州,苏轼住到城墙上,指挥抗洪救灾。并在在城东南修了一道长堤,派人驾船载粮,四处救济。

苏轼带领全城百姓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奋战,徐州的抗灾取得了胜利,朝廷发文表彰。

百姓为了感谢苏轼,纷纷把猪羊送到府上,苏轼推辞不掉,然后做成红烧肉,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大家称它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回赠肉”即为东坡肉的原型。

三、乌台诗案

王安石的变法,有他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苏轼在诗中写道:

《山村五绝》

杖藜里饭去匆匆,

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

一年强半在城中。

有一首诗成了引发“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凛然相对敢相欺,

直干凌云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惟有蛰龙知。

这首诗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被百姓广为赞颂。王复的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

王珪、沈括却说这是在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

于是,一场“乌台诗案”从此给苏东坡带来了厄运。从此,苏东坡的坎坷命运拉开了序幕。

“乌台诗案”使得有29位大臣和名士遭到牵连,驸马王诜因事先泄密被削除一切官爵,王巩被发配到西北边陲,苏辙上本求情而被降职,大臣张方平被罚红铜30斤,司马光和苏东坡的18个朋友被各罚红铜20斤。

牢狱中,苏轼曾把毒药偷偷埋在监狱的土中,想一旦得知有杀头的消息,就自己先服毒自杀

儿子苏迈给苏轼送饭,两人曾经约定,如果一旦知道定为死罪,就做一道鱼的菜送来。

后来苏迈需要离开这里,筹集饭钱,便让亲戚替他来送饭,亲戚不知这个约定,一次为了改善苏轼的伙食,便做了鱼的菜,苏轼看到眼前的有鱼的菜,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于是,写下了《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为苏轼说情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变法派首领王安石,他说,盛世是不杀士大夫的。太后也为苏轼说情。

皇帝派亲密太监进监狱去观察苏轼的狱中表现,以此来判断苏轼是否真的与皇帝作对。太监便扮作罪犯在夜里进了苏轼的那间牢狱,太监一进牢狱便躺在床上装睡。苏轼也没在意,也躺着床上入睡了。而且睡得还很香。

第二天一早,太监对苏轼说,你不会有杀头之罪了,你马上可以出狱了。

苏轼在监狱里被关了四个月零二十天,除夕前被放出牢狱。走出监狱大门,他心情很是复杂: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四、寂寞沙洲冷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